2020年初,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快速肆虐至全国,危急时刻,疫情当前医护人员不辞辛劳,逆流而上。在这个特殊时期,线下会议几乎全部延期。为方便大家获取最新知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魏丽惠教授为医务工作者公益讲授关于“HPV疫苗用于成年女性的相关研究进展”的精品课程。
下乡基层了解病患疾,医者仁心芬芳人生
魏丽惠教授毕业前后,恰逢文化大革命,她被下放到甘肃临夏市回族自治州医院任妇产科医生。在下乡这近10年的时间里,魏教授最难忘的是那些渴望得到医疗帮助的广大农民的痛苦,这也是魏教授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的原因。

魏教授下基层筛查(北京门头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妇科肿瘤的发病逐年上升。30年前,肿瘤病人即使倾尽家产来治疗,但仍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确诊肿瘤基本就等于给病人判了死刑。肿瘤病人不仅要对抗疾病,还要面对家庭的压力,所以,魏教授选择将妇科肿瘤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肿瘤防治领域取得一些突破,给这些病人一个延续生命的机会,也为这些家庭带来一线希望。
随后,魏教授开始查阅国内外的大量文献,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现有的临床实践经验,从妇科肿瘤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术后的放疗、化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虑,最后制定出了在全科室建立一个妇科肿瘤全程追踪的整体理念。长期以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已经建立了千余份的妇科恶性肿瘤相关档案,尤其是卵巢上皮癌的生存率明显提高。这不仅有利于治疗经验的总结,还便于对病人进行系统性观察,而其他医生(如阴道镜医生、细胞学医生)还可以结合医院的资料来提高自身的诊断水平,这样全科统一,共同实现提高肿瘤诊断和治疗水平的目标。
从事妇科肿瘤工作以后,魏教授接触到更多的癌症患者,她们都坚强地与疾病对抗。最难忘的是治疗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时两位年轻的妈妈,一位患者是怀有二胎的26岁年轻妈妈,另一位患者是怀有一胎的24岁妈妈,均是怀孕22-24周时查出子宫颈癌。按照常规,她们应该终止妊娠做根治性手术,然而对两位年轻的妈妈来说,不但将失去这个孩子,还这将意味着她们永远无法再生育,甚至会影响卵巢的功能。为了让两位患者能够有做母亲的资格,魏教授和其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查阅了大量文献,参考国外的经验,决定探索保留妊娠同时,治疗子宫颈癌,采用妊娠期新辅助化疗后行剖宫产,并在产后继续治疗。非常令人欣慰的是,术后五年两位妈妈和孩子都很健康。
这个探索的成功给了魏教授更多的信心,她与全国同道一起收集了全国妊娠合并子宫颈癌的病历,提出了备孕期和妊娠期子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并创作了妊娠合并子宫颈癌的专家共识。

魏教授与两位年轻患者及孩子
学海渊深勤探索,立德树人铸师魂
1975年魏教授调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她每天在医院里忙忙碌碌,接触到的患者也随之增多,尽管之前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她仍感觉到自身知识的欠缺。1981年,魏教授获得了到日本进修的机会。在日本学习的这段时间里,除了体会到日本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她深切感受到日本学术氛围与教育理念跟当时中国的差异。中国的教育理念是灌输式的,老师教什么就做什么,大多是重复性的操作,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在日本,老师往往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打开学生创新和开放的思路,让他们大胆放手去进行尝试。日本的科研态度、治学态度和创新教育理念给了魏教授很多启发。
回国后,魏教授尝试利用在日本的学习心得来指导学生学习和管理科室,教导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要特别严谨;在试验思路上要特别活跃,勇于创新;在为人处事上要互相谦让,和睦互助。在这种张弛有度的管理模式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虽然出国学习的经验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国内的实情,有针对性地提出和解决国内的问题,这才是出国学习的最终目的。
创建中国特色宫颈癌筛查,做好宫颈癌防控工作
魏丽惠教授作为全国的著名妇产科专家,多年来,为妇产科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作了大量工作。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多年,使该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率先成立了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推动学科医教研全面发展,保持了北京大学妇产学科位于全国重点学科的地位。
近年来,魏教授主要对子宫颈癌的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组织全国专家建立了针对中国国情的子宫颈癌的筛查方法,提出了对子宫颈癌筛查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有效地指导了我国子宫颈癌的筛查工作。到农村及边远地区指导宫颈癌筛查工作,足迹几乎踏遍全国。针对我国在子宫颈癌筛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全国性的子宫颈癌防治年度学术大会,推动子宫颈癌防治工作的规范化。针对我国在子宫颈癌防治的薄弱环节,在全国开展面向基层的阴道镜培训,得到全国妇产科界的热烈响应。
在进行子宫颈癌预防性疫苗的三期临床实验中,魏教授作为实验的负责人,积极探索HPV疫苗在中国女性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疫苗被批准上市以后,推动疫苗在中国的应用。注重对群众的健康教育,先后组织全国专家编写科普书籍。同时,积极推动子宫颈癌防治工作走向国际舞台,提高了中国在宫颈癌防治工作中的国际知名度。
魏教授在ASCCP-CSCCP阴道镜培训班上
魏教授在FIGO全球大会上发言
专家视角
子宫颈癌在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HPV感染高达19%,在20-24岁及41-45岁女性中呈双高峰状。尽管在HPV侵入到人体后能产生一些抗体,但远远不足以消灭HPV,并难以预防再次感染。我国对20-45岁成年女性进行四价HPV疫苗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保护效力高:对既往无HPV16/18型感染的女性达到100%的效力;对血清学阳性而HPV阴性者,16-26岁达100%,24-45岁达66.9%;对接受过LEEP治疗的CIN2/3女性,降低70.6%的复发率;疫苗的安全性良好。成年女性接种疫苗同时仍需注意定期接受宫颈癌筛查。
专家简介

魏丽惠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教授、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名誉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产业学会妇幼健康学会会长;国际阴道镜和宫颈病理联盟(IFCPC)教育委员会委员;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成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主编等。曾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会副会长。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获多项国家教育部、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学会、北京市等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及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中国医师奖等;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参编专业书籍10余部。培养博士研究生68名。
责编:马野